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 |登录|注册|长者模式

湖北: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集约之路

2025-06-26 10:47 湖北日报

长江之畔,发展潮涌。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擘画蓝图,嘱托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份殷殷期许,正化作荆楚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奏响奋进强音,智慧园区集聚着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湖北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创造出4.3%的经济总量,正以“寸土生寸金”的节约集约智慧破解发展命题。面对国务院《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开发边界严控1.3倍、单位GDP地耗下降不少于40%的硬约束,一场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深刻变革已然启程。

“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破局开路的实践。”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在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下,这片承载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使命的土地,正在用一场深刻的“空间革命”回答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长江潮涌处,荆楚展新篇——我们挖掘了湖北以高效用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实践样本,小中见大,展示这场变革。

武汉市汉阳区向阳村“腾笼换鸟”记:

110亩闲置地变身教育产业园,村民年收益约4000万元

向阳村闲置土地改造。

在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道向阳村,一块闲置多年的集体产业用地最近火了——曾经的荒草丛生之地,如今矗立起现代化的教学楼群。这个由村集体投资4.5亿元打造的向阳教育产业园,不仅填补了区域教育资源缺口,村集体资产还同时增加了12.6亿元,1087名村民每年收益约4000万元。

沉睡的土地:从金疙瘩到烫手山芋

2005年,向阳村按照武汉市城中村改造政策,获得了位于三青路以南的110亩产业用地。按照当时的规划,这块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本该成为村民的聚宝盆,却因种种原因成了沉睡的资产。

向阳村村民老李回忆,这块地先后尝试过建材市场、仓储物流等业态,但始终没能形成规模效益。更棘手的是,村集体资金有限,不敢轻易动用征地补偿款进行大规模开发,导致土地长期处于晒太阳状态。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战略部署,锚定城市空间提质目标,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积极争取将武汉市纳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通过制定低效认定标准,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在此过程中,武汉市汉阳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启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向阳村抓住机遇,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以村民入股形式参与到向阳村教育产业园项目中,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破局之道:教育产业打开新天地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向阳村这次走了条与众不同的路。

在汉阳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的指导下,村里没有跟风建设酒店写字楼+大卖场,而是瞄准了教育产业这片蓝海。周边新建了十几个小区,学位缺口达2000个。江堤街道党工委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项目建成后可提供132个教学班,正好补齐教育短板。

项目现场,已竣工的一期教学楼采用模块化结构,5层以下是教室,6层以上是办公区,地下空间则兼具人防、停车和商业功能。就像搭积木,以后转型其他业态也很方便。

招商环节更是神来之笔。通过区政府牵线,武汉知名外国语学校办学团队签约入驻,签下长租协议。光这一项,年收益约4000万元。投资方透露,现在二期还没建完,已有相关机构排队等着入驻。

四方联动:破解资金技术难题

从图纸到现实,最大的拦路虎是资金。4.5亿元的投资额,对村集体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村集体以土地作价出资,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提供项目贷款,多方风险共担。这种组合拳既解决了融资难题,又保证了建设质量。

审批环节同样打破常规。区里成立工作专班,将原本串联的规划、施工等审批改为并联办理,创下三天拿六证的汉阳速度。在办理产权证时,勘测院技术人员直接驻村办公,把办证时限压缩了60%。

最让村民安心的是收益保障机制。项目采用保底租金+经营分红模式,即使遇到市场波动,村民每年可合计获得不低于3000万元的保底收益。随着二期明年8月竣工,预计收入将突破4000万元。

裂变效应:一块地带活一片区

走在连通港路上,教育产业园的辐射效应已然显现。对面的向阳体育公园刚承办完全国轮滑锦标赛,吸引数万游客;周边的餐饮店从年初的3家增至17家;连二手房价格都比去年同期涨了15%。

这就像下围棋,一步活全盘活。汉阳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说,通过串联教育、体育资源,这里正形成文教体商融合发展的生态圈。更令人惊喜的是,向阳模式已在汉阳复制推广——永丰街的医疗产业园、江汉二桥的科创基地等6个项目相继落地,盘活低效用地超500亩。

向阳村的实践证明,盘活低效用地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当教育遇上集体经济,荒地上长出的不仅是教学楼,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共富路。

荒废水泥厂变身“黄金加工厂”——

秭归县盘活低效土地助力脐橙产业升级纪实

秭归县楚王水泥厂

夏日的秭归县郭家坝镇头道河村,空气中飘散着柑橘花的清香。在原楚王水泥厂的旧址上,工人们正忙着对一栋老厂房进行加固改造。这个曾经因环保问题关停的老厂区,如今正焕发新生——它将成为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现代化脐橙加工厂。

沉睡的工业遗产:从“水泥厂”到“橙工厂”

走进施工现场,还能看到部分残留的水泥生产设备。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镇办企业,占地2671.79平方米,曾是当地重要的工业项目。但随着环保标准提高和生产工艺落后,水泥厂最终在破产关停后被政府收回,土地闲置多年。

“每次路过这片废墟都觉得很可惜。”头道河村党支部书记韩众回忆说,厂区杂草丛生,破碎的厂房成了安全隐患,村民们戏称这里是“工业伤疤”。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这块地,更是它背后的产业价值。”秭归县壹志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以89.425万元取得4亩工业用地使用权和10.35亩集体土地经营权,计划打造“脐橙生产基地+加工厂”的全产业链。

采取“修旧+建新”模式:土地新政激活一池春水

在规划阶段,各部门就提前介入。环保部门划定生态红线,农业部门指导产业布局,应急管理部门把关安全生产。“多规合一”的协同机制,让企业办手续少跑了十几趟。秭归县壹志公司负责人感慨:“从拿地到开工,整个过程就像‘流水线’作业。”

这个项目改造采取“修旧+建新”模式:保留坚固的原料仓库进行加固,新建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分拣车间。秭归县住建局派驻专家指导,采用轻钢结构降低对老厂房负荷,既节约了30%的建造成本,又留住了工业记忆。

同时运用“国有+集体”组合供地新模式。秭归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覃晓峰用“拼积木”作比喻:“就像把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农用地两块‘积木’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拼图。”

甜蜜的转型:小脐橙撬动大产业

在临时搭建的展示厅里,头道河村果农王先生正观摩新研发的脐橙分选设备。“这台机器能按糖度、大小自动分级,我们的果子能卖出3倍价钱。”他算了一笔账:以往直接卖鲜果每斤2元,经加工包装后可达6元,还能做成橙汁、果脯等产品。

项目预计年底投产,将创造2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周大姐已经开始参加岗前培训:“既能照顾家里的橙园,每月还能多挣3000多元。”据测算,项目每年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50万元以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重塑。秭归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30万亩,但深加工率不足5%。“这个项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产业升级的大门。”目前已有3家配套企业表达入驻意向,未来可形成产业集群。

夕阳西下,老厂房外墙上的“安全生产”标语依稀可见,旁边新安装的“橙就未来”广告牌熠熠生辉。这片土地的故事,正从机器轰鸣的工业篇章,续写着果香四溢的乡村振兴新篇。

“府院联动”盘活千亩闲置地

32亿铁水联运基地激活“沉睡资产”

长江镍业闲置地变身物流产业园

一块闲置近10年的工业用地,如今变身年吞吐量1600万吨的物流枢纽。近日荆州经开区透露,通过创新“府院联动”机制,原湖北长江镍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850亩闲置土地成功盘活,与周边地块整合开发为总投资32.3亿元的荆州市大宗商品铁水联运基地。

破产企业土地“晒太阳”

2012年至2013年间,长江镍业在经开区沿江大道以东拿下两宗共850亩工业用地,投资6.1亿元建设厂房和码头,却因资金链断裂成为“烂尾工程”。其中780亩地块仅完成部分建设便停工超一年,被依法认定为闲置土地。

2021年,经开区成立专项工作组,打出组合拳:出台《工业项目资产优化整合实施方案》,明确“依法处置+政策扶持”路径;联合法院开辟“绿色通道”,荆发控股集团作为主要债权人推动破产程序,仅用数月完成法拍;组建荆州临港多式联运公司,整合周边219亩铁路用地,连片开发成1070亩物流产业园。

铁水联运激活黄金岸线

在施工现场,原来锈蚀的厂房骨架已被现代化物流设施取代。新基地包含三大板块:打造752亩的物流产业园;年吞吐量1600万吨的码头作业区;连接荆沙铁路以及江陵西站的疏港铁路和装卸区。

“这里将形成‘铁路进港口、货物通长江’的运输体系。”项目负责人介绍,未来从江陵西站到码头的货物可一站式转运,预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20%以上。该案例创下三个“一举多得”:化解6.1亿元不良债务,避免群体性纠纷;腾退低效用地相当于新增70个标准足球场;园区吸引企业和带动就业能力增强。

荆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实践证明,政府与法院协同发力,既能解开债务死结,又能让‘僵尸地块’重生为经济新引擎。”目前,基地已纳入全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预计2026年全面投运。

站在长江岸边,起重机轰鸣声取代了昔日的寂静。这片土地的“复活记”启示我们:盘活存量资源,需要的不仅是决心,更是政府、法院、市场携手创新的智慧。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