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 |登录|注册|长者模式

十年·见证丨通山县:十年征程共奋进 登记为民践初心

2025-08-23 11:05 通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十年前,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挂牌成立,完成了登记机构、簿册、依据和信息平台的统一,经历了从分散登记到统一登记的变革,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全面落地。

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挂牌成立

十年间,通山县不动产登记工作以保护产权为导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路深耕细作,书写辉煌篇章。

内部管理不断完善

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持续完善不动产登记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规范服务、信息安全等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借助信息化建设,搭建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登记业务线上受理、审核、登簿、归档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同时,建立数据定期备份与安全防护机制,确保登记数据安全可靠,通过内部管理的不断强化,登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一般登记业务办理时限从最初的 30个工作日压缩至如今的1个小时(涉企30分钟),抵押登记及部分高频事项实现即时办结,大幅缩短群众的办事时间,十年间累计办理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14.79万件,颁发不动产权证书8.9万本,出具不动产登记证明3.4万份,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作风建设不断加强

十年间,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不动产登记队伍作风常态化建设为契机,定期开展廉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增强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每周五下午局长坐班制,由局长和分管同志轮流坐班,重点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窗口秩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体验登记流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配备首席服务员、专职引导员,对窗口工作作风进行日常巡查,确保窗口服务规范有序,推动登记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显著增强。

强化党建引领,努力打造“党建+不动产登记”品牌,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置党员先锋岗,开展“鄂惠登”送证上门,推进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工作落地见效,走深走实。

通山县颁发首本不动产登记证

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高度重视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开展礼仪培训,重塑窗口形象,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服务优良的不动产登记专业队伍,为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搭建不动产登记网上办事大厅和手机APP,实现不动产登记业务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缴费、网上查询,按照咸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同市同标”要求,拓展不动产登记“云服务”“云网签”“税费同缴”,实现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应用全覆盖、电子印章在涉企重点领域广泛应用,十年间,通山县的不动产登记工作已步入规范化、信息化、便捷化的发展轨道。

登记改革不断深化

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动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开展“互联网 + 不动产登记”,实现企业不动产登记业务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缴费、电子证照下载,延伸登记服务点,构建全方位的服务网络。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帮办代办等服务模式,实现房地产开发项目验登合一,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进不动产抵押登记“不见面办理”,助力企业融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登记范围不断拓展

实现4200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应登尽登”、送证上门;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更新汇交、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任务;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林权登记工作。从最初的房产、土地登记逐步拓展到林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类不动产登记,深入调研各类不动产的特点和登记需求,制定完善相应的登记规范和操作流程。登记体系更加完善,为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登记难题妥善解决

为化解通山县不动产“登记难”,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积极开展项目摸排,将问题项目报请通山县政府同意,纳入不动产登记专项整治问题清单。通过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一体推进” 的工作机制,按照 “群众无过错即办证” 的原则,强化部门联动,用好用足政策,成功化解金源大厦等26个不动产“登记难”项目,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通过一系列服务举措的实施,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年年被评为通山县政务服务红旗窗口,群众对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多次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和表扬信,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在奔赴下一个十年的路程上,通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